2012年2月6日

相片管理的選擇, Aperture, iPhoto, Lightroom, Picasa

雖然不是說很專業,其實連業餘也稱不上,不過從買了第一台數位相機(CASIO QV-2800UX)到現在,前前後後也經歷過九個年頭、五台相機,之中還被偷走了一台,而這中間所累積的相片也有數千張之譜。然而因為缺乏整理,使得這些照片散落在家中不同的電腦、不同的網路分享區、不同的外接式硬碟以及不同的隨身碟中。更有甚者,同樣的照片還有不同版本放在不同的儲存設備,有原始版的,有為了傳給朋友縮過大小的,有 retouch 過的,不仔細比對還真的想不起來到底這些照片的先後順序因果關係。

雖然想到就覺得累人,但總歸還是得找個時間徹底好好整理下照片。去年年底狠下心來,買了 Aperture 這套軟體,然後一個一個電腦、外接硬碟、隨身碟檢查,花了好幾個禮拜終於將照片全部匯入到 Aperture 中進行管理。也才知道自己這些年到底拍了多少張照片,去過哪些地方,也不用在每次想要回憶美好時光時,都要先想辦法回憶起那些美好時光的照片到底放在哪裡。

其實在決定買下 Aperture 之前,也有考慮與試過其他選項,像是 iPhoto, Picasa, Lightroom, 但是每個軟體都有其優勢與不足之處,沒有完美無缺的 Solution。以下就簡單記錄下我對這四個軟體的使用感想,以及最後為什麼選擇 Aperture。


Picasa


我在自己還在以 Windows 為主要環境的時代,就裝了 Picasa 來玩--可是裝不久就移除掉了;後來 Picasa 出了新版,我又裝了,又移掉;又過一陣子注意到改版了,又裝,這次沒移,但是我僅僅是把 Picasa 留下當做看圖軟體。我喜歡 Picasa 他那把照片凸顯,其他桌面部分暗掉的無視窗方式瀏覽介面--然而他主打的照片管理功能,我卻壓根不想使用。

到了換以 Mac 作為主要環境的時候後,先後也裝過兩三次 Picasa, 也試著開始用 Picasa 來管理照片,但最後怎樣就是無法習慣,可能是軟體設計思維的不同吧,總覺得跟我自己對於照片管理的想法處處格格不入。

Picasa 充分體現了 Google 作為一家搜尋引擎公司的思維,第一次啟動 Picasa 時,就會搜尋你整個電腦裡面的圖檔,全部加入,而這正是我最討厭的一點。我想要的是照片管理,可是 Picasa 卻會試著把你電腦裡所有圖片檔案列入他的管轄範圍內。圖片檔案有太多意義了,也許是照片、也許是工作用的中間圖片、也許是網路下載的有趣漫畫、也許是文件意義比圖片意義強烈的 Infographic,我不想要 Picasa 包山包海地把這些東西都納入他的檔案庫中。我只是單純的想要一個照片管理軟體。

其實我很希望我能用 Picasa 這套軟體來管理照片,畢竟我買了 Google 的儲存空間,如果能夠直接把照片同步 Picasa Web 上,我就不用煩惱照片備份的問題了。不過 Picasa Web 的照片管理功能也是充滿問題的設計,用手機隨手上傳一張圖檔,就會多出一個以日期為名的小資料夾,這種資料夾一多,看了也心煩。更別提 Picasa 與 Picasa Web 的同步其實設計的很不貼心,許多地方必須手動。最好是能夠像 Dropbox 一樣,讓我指定一個本機資料夾,自動把網路相簿抓到該資料夾,丟到該資料夾的也會自動上傳。

iPhoto


換到 Mac 上作業後,曾經用過一段時間的 iPhoto。剛開始不習慣他把所有圖檔都放在一個叫做 "iPhoto Library" 的黑盒子中,畢竟在長久以來習慣了用資料夾作管理的形式,突然間沒有了資料夾作為存取照片的管道,心理總覺得不踏實。

不過黑盒子的方式用久了其實倒也還好,就像是 Gmail 剛推出時只有標籤(Tag)沒有資料夾的管理,只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很快就可以習慣這樣的方式。反正檔案要給別人時就直接匯出,剩下的原始檔通通藏在黑盒子中,我也樂得輕鬆,不用去煩惱到底要怎麼安排這些檔案的存放方式。

基本上,iPhoto 的使用經驗對我而言是無懈可擊的。人臉辨識與地點標記都是相當棒的功能體驗,照片的編輯與調整我也覺得夠用了,介面簡潔,很直覺便可找到你想做的工作該怎麼進行。然而他有兩個問題使我不得不考慮其他方案。第一個是無法顯示完整的 EXIF 資訊,也許是我的使用不夠深入,總之就是找不到顯示完整 EXIF 的方法。

第二個問題就比較令人頭痛。在 iPhoto 上調整一張照片,就會產生一份該照片的副本,也就是當你調整的照片越多,所佔去的硬碟空間就越大,對於記憶體的使用也有相當影響。然而在 Picasa 和 Aperture 中,當你進行照片的修改時,Picasa 與 Aperture 只會儲存這些照片的修改參數的 Metadata,就算一張照片有十個不同風格的修改版本,也只會多用到一點點的容量,而不會消耗掉十倍的硬碟空間。因為 iPhoto 這樣的設計,所以據說當照片數目多到一個程度時,開啟的速度像牛步一樣。我自己的照片是還沒多到能感受到牛步,但是無法接受每修一個版本就會多一份照片副本,這是我放棄 iPhoto 最主要的原因。

Lightroom


老實說,其實我沒有真正使用過 Lightroom, 只有買了本 Lightroom 的書來研究數位照片的管理,加上網路上看了幾篇文章比較比較 Lightroom 與 Aperture 的異同這樣。其實我蠻想試試看 Lightroom,但是由於以下幾個因素使得 Lightroom 還沒有真正上場就在我的相片管理名單中除名了。
  • 對 Adobe 越來越沒好感。Adobe 的軟體越來越龐大,不管是功能與價格。
  • 在 Adobe 的官網找不到試用下載,也沒有簡便的購買方式,得透過經銷商購買。
  • 對於 iPhoto 的良好體驗,使得我對 Aperture 更有信心。

Aperture


最後則是我目前在使用的 Aperture。其實剛進入 Aperture 時很不習慣,一堆術語像是 Master / Version / Folder / Album / Project 讓我如陷五里霧中,這些單字都看得懂,可是代表什麼意思、彼此間有什麼差別我卻是一竅不通。現在用了一陣子後總算明白些,但我總覺得 Apple 應該可以更簡化這些術語或關係才對,例如 Origin 就比 Master 來得容易理解;Event  也比 Project 符合情境。

除了術語多,介面比起 iPhoto 複雜外,用到現在倒也沒什麼好挑的,真要說的話就是希望他能早日有正體中文的介面,雖然英文介面對我不構成使用障礙,但是有熟悉的語言,情感上就大大的加分。

另一個與 iPhoto 相比的好處,就是你的檔案可以儲存在外部文件夾,甚至是外接式硬碟,而不用一定得放在 "Aperture Library" 這個黑盒子中。如果是放在外部的文件夾,Aperture 會建立一張縮圖在黑盒子中,所以就算外接式硬碟沒有接上,也可以對該照片進行瀏覽與編輯,頂多只是匯出時無法從更精細的原始版本匯出罷了。這項特點對於習慣以文件夾進行管理與分類的人算是一項福音,不過我已經習慣 iPhoto 的方式了,所以也就索性通通丟入 Aperture 的黑盒子中去。

另外隨著這幾個月 Aperture 的使用,也逐漸發現 Aperture 一些讓人離不開的順手好功能。例如照片的管理可以透過 Keyword, Label, Rating 與 Flag,這些機制的組合增加了不少彈性;另外像是命名、編修、調整等批次功能,也可以幫助自己省下不少寶貴的時間。有機會的話再來對自己使用 Aperture 的心得作更進一步的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