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2日

如何提高生產力

譯者前言

這篇文章翻譯自 Aaron Swartz 在 2005 年 12 月所發表的 HOWTO: Be more productive 一文。關於 Aaron Swartz,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介紹

亞倫·斯沃茨(Aaron Swartz;1986年11月8日-),一位程式師、作家、政治組織策劃人和網際網路積極行動主義者。他年僅14歲就參與創造RSS 1.0規格,因而在程式設計圈當中聲名大噪。2011年7月19日他被指控自 JSTOR 非法下載大量學術期刊文章,並遭聯邦政府起訴被捕,因而獲得主流媒體關注。

我是因為 JSTOR 的事件而知道 Aaron 這位知名駭客,進而讀到他的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對於生產力的見解與時下流行的觀念大異其趣,也給了我不少啟發,因此在徵求原作者同意後,將全文翻譯成中文,以饗中文讀者。以下正文開始:


「要是把你所有花在看電視的時間加起來,」他對我說,「你現在早寫好一本小說了。」這實在教人難以反駁--比起看電視而言,寫小說無疑是更好的時間運用--但其實在這說法的背後隱藏了一個假設前提,它暗示著:時間是「可替代的」--也就是說看電視的時間同樣可以用來作為寫小說的時間。然而殘酷的是,事實並非如此。

時間具有不同層次的品質。如果說我人在地鐵裡,而我忘了把我的筆記本帶在身邊,那麼要在這種情境下寫個幾段文字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在不停被打斷的情況下很難維持專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精神上的因素:有時候我心情好並且有動力可以做些事,但有時候我覺得既難過又疲倦,唯一想做的只有不停盯著電視看。

如果想要提高生產力,那麼你不得不面對並處理這個事實。首先,你必須讓不同品質下的時間都能得到充分運用。其次,你必須盡可能地讓你的時間處於高品質狀態。

有效率地運用時間

挑選好的難題

人生苦短(或者只是人們這樣對我說),那又何苦在愚蠢的事情上浪費生命?要開始投入一件事情是很容易的,因為起始的部份最好做,但你應該經常質問自己:是不是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去做?為什麼不去做那個呢?這類問題往往很難面對(如果你遵循這個規則,最後,你得問問自己,為什麼你不是在處理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但每一步微小的前進都會讓你更具生產力。

這並不表示所有的時間都應該花在處理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至少我肯定就不是(畢竟,我正在寫這篇文章)。但這絕對是用來衡量我生活的準則。

有一堆事情做

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如果你挑了件難題並完全專注於其中,你就能夠完成更多事情。我發現這不太真實。例如,在這當下我想做的事有:矯正我的姿勢、鍛煉肌肉、喝點飲料、清理我的工作桌、和我的朋友即時通,以及寫一篇文章。在這一整天裡,我寫著這篇文章、讀了本書、吃了點東西、回了幾篇信件、和朋友聊天、購物、寫了其他幾篇文章、備份了我的硬碟,還有整理了我的書籍清單。在過去的一週裡,我在不同的軟體專案中工作、讀幾本不同的書、學習不同的程式語言、搬了些我的家當,諸如此類。

擁有數個不同的專案可以讓你在不同的時間品質下進行工作。而且,要是你在目前進行的專案遇上瓶頸或是感到無聊,你也有其他事情可做(可以讓你的精神有時間喘口氣)。

這也能使你更有創意。創意這玩意兒,通常都是在你工作領域之外的領域產生。如果你有一堆不同的專案在不同領域,你就會有更多的點子可以運用。

列一個清單

要有一堆不同的事情可做並不困難--大多數人都有著成打的事情等著去完成。但要是你想把這些全都塞到腦袋裡,很快便會發現這會壓著人喘不過氣來。想把這一切的一切都記起來的心理壓力會令人抓狂。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寫下來。

一旦你有了一份待辦事項的清單,你就有辦法進行安排。舉例來說,我的清單中包括了編程、寫作、思考、雜務、閱讀、聆聽與觀看(按順序)。

許多大專案往往同時涉及多種不同的任務。以撰寫這篇文章為例,就包含了關於其他拖延系統的閱讀、思考文章的新章節、清理句子、向其他人發信請教問題等等,都是屬於撰寫文章這事本身之外的活動。每個任務可以被安置在合適的分類,如此一來你便能在恰當的時間品質中進行活動。

將清單與你的生活整合

一旦你有了這份清單,剩下的難題就是要記得去檢視它。而記得去檢視它的最好方法則是在你打算作些什麼之前都去看它個一眼。比方說,我的工作桌上擺了一疊書,而最近在讀的就擺在書堆的最上面。當我想要看些書時,我只要從書堆中抓起最上面一本就好。

同樣的方法我也運用在電視/電影上。每當我聽到一部我覺得應該找時間看看的電影,我就把它放在電腦裡的某個特定檔案夾。只要當我覺得現在想要看些電視的時候,我只要打開該檔案夾就行。

我甚至也想過一些更深入的方式。例如,當我想要上網逛些網誌文章時,我只要打開一份網頁,該網頁就會從我的「待讀」檔案夾中產生一份清單供我查閱。或甚至是當我閒閒沒事時,電腦就會彈出個視窗讓我看看有什麼建議的工作可以進行。

提高你的時間品質

有效率地運用時間畢竟有其侷限。更重要的難題在於如何使自己擁有更多更品質的時間。人們的時間絕大多數都是耗費在上學或是上班。顯然,如果你是兩者之一,你應該停止。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能做的?

排除物理上的限制

隨身攜帶紙筆

幾乎每一個我感興趣的人們,都有隨身攜帶口袋筆記本的習慣。紙和筆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立刻派上用場--例如你需要給其他人寫些訊息、記錄筆記、捕捉閃現的點子等等。有了紙筆,我甚至能在搭地鐵時寫篇完整文章。[^sub]

(我曾經這麼幹過,不過現在我是隨時隨地帶著我的智慧型手機。這沒辦法讓我在紙上寫些東西給人,但能讓我把時間用來讀點東西(電子郵件),並且當我不得不立刻處理時我可以寫些筆記丟回郵件信箱裡去。)

避免被中斷

針對那些需要全神貫注的任務,你應該避免被中斷。最簡單的方法是躲到沒有人能找得到你的地方。另一個方法則是和身邊的人約法三章:「當我把門關上時,請不要打擾我;或是當我戴上耳機時,請不要傳即時通給我。」(於是在你解除專注模式之前,你可以忽略掉所有的即時通訊息)。

對於專注,過猶不及。有些時候,你要是覺得自己真的是在浪費時間,你需要的不是更加專注,反而應該是讓自己分心。比起單純坐下來翻翻書或看看報紙,站起來去幫助別人解決他們的難題會是更佳的時間利用。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所說的約法三章會是一個好主意:當你不在全神貫注的模式下時,你可以被其他人打斷。

排除精神上的限制

吃飯、睡覺、運動

當你飢餓或疲倦或煩躁不安時,這段時間是屬於低品質的。改善的方法很簡單:吃飯、睡覺與運動。然而有時候光是這麼簡單的事我還是會搞砸。我懶得出去覓食,所以我經常會工作到飢腸轆轆,然後又餓又累反倒更加沒有力氣能去找吃的。[^t]

人們常這麼對自己說,「我知道我累了,但我中午不能休息--我還有工作要做」。事實上,午睡能夠讓你一天中的後半段時間也能保持高品質,進而提高生產力。反正終究你總是要睡的。

我其實不太怎麼運動,所以我算不上是適合給予這項建議的最佳人選,不過我可以時還是會盡量嘗試。當我躺下來看書,我做些仰臥起坐。而當我需要徒步前往其他地方,我會用跑的。

和愉快的人交談

排除精神上的限制比較困難。擁有愉快的朋友們則有莫大的幫助。例如,我發現我在和 Paul Graham 或 Dan Connolly 聊完天後總是覺得幹勁十足--他們活力四射。有種想法認為要遠離人群並把自己關在小房間裡才能真正完成你的工作,但實際上這只會造成士氣低落並帶來更低的效率。

分擔負荷

就算你的朋友不是那種能激勵人的類型,單單只是和其他人一起進行一項難題,也能夠讓工作變得更加簡單。一方面,整個工作的精神負擔會分攤在兩個人身上。另一方面,旁邊有個人也會迫使你更認真面對工作,而不會動不動就分心。

拖延以及精神力場

不過所有的這一切都算是某種形式上的逃避問題。生產力的真正問題在於人本身具有拖延的天性。這是不光彩的小秘密,但的確每個人都會拖延--而且程度嚴重。會拖延的人不會只有你。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就不需要設法停止拖延。

何謂拖延?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你只是在做著「有趣」(像是玩遊戲或看新聞)的事情,而不是你真正該作的事情(這也通常導致旁人把你貼上懶惰的標籤)。但真正的問題是:你的腦袋裡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花了許多時間試圖探索拖延這個現象,而我能想到最貼切的形容方式是,你的大腦在任務的四周圍佈下了某種形式的精神力場。有玩過兩塊磁鐵嗎?如果你把互斥的兩極相對,並試圖推擠到一起時,兩塊磁鐵會狠狠地彈開。當你把磁鐵放靠近移動時,你可以感覺到某種磁場的邊緣。而您嘗試將磁鐵貼近時,磁場會把你朝相反方向推回。

心理障礙似乎是以同樣的方式運作。這並非具體可見的,但你可以感覺到某種力場的邊緣。並且你越嘗試去接近它,你就越會被推開。所以,無怪乎你最終會朝向相反的方向。[^s]

就如同你無法把兩塊互斥的磁鐵緊緊相依--你只要一放開手的瞬間它們便立刻彈開--我也不認為純粹光靠意志力便能克服這種精神力場。相反的,你必須換個角度思考--你可以旋轉磁鐵。

那麼,造成精神力場的原因是什麼呢?似乎有兩個主要成因:這取決於任務是否困難,以及如何被分派。

困難問題
分解問題

第一種形式的困難問題是這問題太大了。假設你想寫一個食譜管理的程式好了。沒有人能夠一坐下來開始動手便能完成一個食譜管理程式。這是一個目標,而非一項任務。任務是為了達成目標你所能採取的具體步驟。一個好的初步任務大慨會像「畫一個在螢幕上顯示食譜的介面草圖」這樣。這便是你眼下可以進行的工作。[^nc]

當你做到這一步,後續的步驟便會更加清晰。你必須決定一份食譜必須包含哪些欄位、需要怎樣的搜尋功能、如何建構食譜資料庫等等。你會建立起一股動量,每項任務都會導出下一步的行動。而且當你的頭腦對主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後,要解決問題便會變得更加容易。

對於我的每一個大專案,我會去思考所有我下一步可以進行的任務,並將其添加到我的分類待辦事項清單中(見上文)。而當我手上的工作告一段落時,我會把接下來可以進行的任務加到待辦事項清單裡。

簡化問題

另一種困難問題的形式是這問題太複雜或太草率了。寫一本書聽起來令人生畏,所以就從寫篇文章開始吧。要是連一篇文章也嫌太多,那麼就從寫一段總結開始。重要的是必須馬上有所作為。

一旦你有了些成果,你便能更準確地判斷與更深入地瞭解問題。再者,改善既有的東西總比要在一張白紙上開始動手來得容易許多。如果你能夠順利地完成一個段落,那麼它也許可以發展成一篇文章,進而成為一本書,只要有始有終一點一滴地完成……

思考問題

要解決一個難題的關鍵往往是天外飛來的一筆靈感。如果你對該領域並不熟悉,那麼你應該開始研究它--看看別人如何做事,抓住一些方向感。坐下來好好嘗試並充分瞭解該領域。找一些較小的難題來看看自己是否能夠解決。

分派難題

分派難題本身就是個要你處理的難題。許多心理學實驗發現,當你嘗試著要「激勵」他人去做某些事時,對方的意願反而降低,而且完成的結果也不盡理想。外部激勵,像是獎勵與懲罰,會消滅心理學家所謂的「內在動機」--即你對於難題本身發自內心的興趣(這是最常被實驗重現的社會心理學發現之一--有超過70項的研究指出,獎勵會破壞人們對於任務的興趣)。[^kohn]人們的腦袋似乎對於被告知要這樣做那樣做一事存在著叛逆的天性。[^avo]

更弔詭的是,這種現象並不僅僅出現在他人對自己的分派--甚至你試著要告訴自己該做些什麼時也會發生!如果你對自己說,「我真的該去做X了,這是現在最重要的事情。」突然間,與X相關的所有工作便會成為你最不想去做的事。但只要最重要的事情變成了Y,明明是同一件事的X就會變得簡單許多。

製造分派的假象

針對上述問題,這邊有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如果你想要做X這件事,那就告訴自己現在要去做Y了。不幸的是,這其實是某種形式的欺騙自己,因為你知道你正在這麼做[^feyn]。所以你不能明目張膽的進行。

另一個辦法就是讓別人分派工作給你。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每個研究生都會被要求的論文撰寫了,那是一個如龐然巨物般困難卻又為了畢業不得不完成的任務。而且,為了逃避這件事,研究生們會努力埋首於論文以外的任何難題。

這件任務看起來既重要(你必須完成才能夠畢業!)且艱鉅(上百頁你最好的作品!)但實際上卻又沒重要到要是你的論文延期就會導致一場災難的程度。

不要分派給自己

這像是個不錯的主意:對自己說,「好,我現在要排除一切雜務,坐下來全心全意好好完成這篇文章。」次一級的是嘗試給自己一些甜頭,像是說:「好,只要我完成了這篇文章,就可以去吃些糖果。」而讓別人強迫你作事則是下下之策。

以上這些乍看都像是不錯的主意--我全都試過了--但通通適得其反。在上述這三種情境下,基本上你就是在分派任務給自己。於是乎你的大腦會開始竭盡所能地逃避它。

讓事情有趣

常言道:困難的工作並不令人愉快。但事實上,困難的工作或許是我做過的事裡最能讓人樂在其中的。當你嘗試著解決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你不僅不會感到精疲力盡,甚至會在完成之後讓你覺得全力以赴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所以,讓你自己樂於去做某事的秘訣,並不在於你要說服自己這件事非做不可,而是要說服自己這件事很有趣。要是這件事並不那麼有趣,你要做的是讓它變得有趣。

我開始認真看待這個問題,是在我不得不寫大學論文的時候。寫文章不是什麼特別困難的任務,但確實是被分派的任務。誰會沒事自願隨便挑兩本書,針對書中相關連的內容,寫上好幾頁的觀察心得?所以,我開始在文章中加入我的小玩笑。其中之一就是,我每一段都用自己的風格撰寫,盡我所能地模仿各種不同形式的演講。(這同時也有填塞篇幅的好處。)[^ex]

另一個讓事情更有趣的方法是換個形式解決問題。比起建立一個網路應用程式,你可以試著建立一個網路應用程式的框架,並且將原本要做的應用程式當做是該框架的運用範例。這樣不僅使任務更加有趣,也有機會產生更棒的結果。

結論

有許多關於生產力的迷思--像是時間是可替代的、專注總是好的、犒賞自己是有效的、困難的工作是不愉快的、拖延是不合常理的--然而這些說法都有一個共通的主題:這些認為能夠真正發揮效果的概念,其實都與你的自然天性背道而馳。

對於大多數人,在大多數的工作上而言,這或許才是實情。你必須無端接受一篇無聊文章的撰寫,或是將沒有重點的會議紀錄歸檔。如果是外在因素要你無論如何都得去做,那麼你要學習的便是將你心中要你停止的聲音給關掉。

但如果你想嘗試去做一些有意義並且有創造性的工作,那麼關掉大腦什麼也不想則會讓你錯得一塌糊塗。生產力的真正秘訣恰恰是相反的:要傾聽你的身體。所以餓了就吃、累了就睡、倦了就歇口氣,覺得專案有趣又好玩時就要盡情工作。

這看起來好像太簡單了。這裡沒有包含任何花俏的頭文字縮寫或是個人覺醒或是來自成功商務人士的推薦。看上去幾乎就跟常識沒兩樣。然而社會對於工作的觀念卻把我們推向相反的方向。如果我們想要提高生產力,我們需要做的僅僅只是返樸歸真。

延伸閱讀

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有關動機方面的心理學,沒有什麼比 Alfie Kohn 更適合的了。針對這個主題,他寫了許多篇文章,另外還有一本完整的書,《獎勵的懲罰》(暫譯,Punished by Rewards, 未有正體中文版),我強烈建議一讀。

我希望在將來的文章中對於如何休學能夠多作著墨,不過你應該走出門去找一本《青少年解放手冊》(暫譯,The Teenage Liberation Handbook, 未有正體中文版)來讀讀。如果你是一個電腦人,辭掉目前工作後的一個出路是向 Y Combinator 申請投資。與此同時,Mickey Z 的《我多年生活的謀殺》(暫譯,The Murdering of My Years, 未有正體中文版)一書中也特別介紹了藝術家和活動家們如何在作自己想作的事情時同時兼顧生活開銷。

註解

[^sub]: 信不信由你,我真的是在地鐵中書寫。找個藉口來解釋自己為什麼沒辦法工作是很容易的--在下個約會前沒有足夠的時間、樓下那些人好吵,諸如此類--但我發現當靈感來襲時,就算是在地鐵車廂中我也能寫下些什麼,即使當下的環境吵得不可開支而且在我準備下車前只剩下短短的幾分鐘。

[^nc]: 雖然我在這裡使用的術語(「下一步具體步驟」)算是衍生自 David Allen 的 Getting Things Down, 不過這邊提到的許多原則其實是(甚至下意識地)取自極限編程 (Extreme Programming, XP) 的概念。極限編程是一套能讓程式設計師保持規律的系統,不過我發現裡面許多作法對於避免拖延也是很好的建議。

例如,結對編程 (Pair Programming) 會自動將任務的精神負擔分散到兩個人身上,同時讓人在低品質的時間中也有合適的工作可以進行。將專案拆解為具體可行的步驟是極限編程的另一個關鍵元素,就如同設定一些能夠完成的工作並且改善它(參見「簡化問題」一節)。而這些概念其實都是放諸四海皆行,而非特指編程相關的活動。

[^kohn]: 關於這段說明更深入而驚人的解說,可以參見 Alfie Kohn 的 "Punished by Rewards" 一書。這項主張是引自他的文章

[^avo]: 我原本以為這是某種生物天性,不過 Paul Graham 指出這更像是後天學習而來。當你還小時,你的父母會想辦法操縱你。他們會說,「去寫功課」,然後你的心思便開始蠢蠢欲動並飄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上。很快地,心不在焉會變成一種習慣。不管是先天還是後天造成,要克服這種習慣都是個棘手的難題。我已經放棄嘗試去改變它 (change it);現在我試著繞道暫時解決它 (work around it)。

[^feyn]: 理察·費曼 (Richard Feynman) 曾經講述過一個關於他是如何嘗試探索自己夢境的故事,我在努力探索自己的拖延毛病時也是類似的方式。每天晚上,當他準備進入夢鄉時,他會嘗試觀察自己發生了什麼事:

有個晚上我像平常一樣作夢、進行觀察……突然意識到我的頭一直睡在一條銅桿上。我伸手去摸後腦杓,感覺軟軟的。我想:「呀哈!那就是為什麼我能夠在夢裡觀察到這麼多的原因了,這根銅桿擾亂了我的大腦皮層。只要我睡在這根銅桿上,就隨時有辦法進行實驗了。我想不必再觀察了,睡覺吧。」

等我醒過來後,那裏沒有銅桿,我的後腦杓也沒有軟軟的。不知怎的,我厭倦了觀察這些事情了,便發明出這些藉口,作為停止觀察的理由。

(《別鬧了,費曼先生》吳程遠譯,50至51頁)

你的大腦比你自己更加強大。

[^ex]: 舉例來說,與其只是寫下這麼一句:「相比之下,黎絲引述的對象並不多。」我會這麼寫道:「然而,黎絲不管是因為在需要聽覺傳輸個人中心同期民族誌進入已發表的論文基礎的資訊載體技能基礎能力的個人缺陷或是單純只是對於社區資訊負責人報告的缺乏興趣,都顯示了在製造比較結果上的完全失敗。」

教授顯然是早已對於拙劣的文字書寫感到麻木,以致於似乎完全沒注意到我是在開玩笑(即便是在一對一的論文檢查時)。


謝辭

感謝 Aaron Swartz 寫了這篇深富啟發的文章,並且欣然同意中文版的翻譯。對於翻譯內容如有任何意見或建議,歡迎聯絡 tzengyuxio(at)gmail(d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